冷水机的技术型文章——热导率
氯利昂的绝热指数比氨小,工业冷水机在较高的压缩比下排气温度仍然很低,一方面压缩机不会出现过热,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润滑油几乎不会受到损害,可不用再直接送压缩机曲轴箝,同时,不必担心适当提高吸气温度(吸气温度不允许超过15℃)而造成排气温度过高。因此氟利昂制冷系统往往使用回热器来提高制冷效率。利用热交换器使进膨胀阀前的高温高压赦相制冷剂与由蒸发器出来的低温低压气体制剂进行热交换,使液体过冷、气体过热的制冷循环称为回热循环。从制冷原理可知,当使膨胀阀前的制冷剂具有较大的过冷度时,可使节流阀前后制冷剂的温差减少,从而使节流后制冷剂的闪发蒸气减少,也就达到了减少节流损失的目的。如果节流阀前液体过冷发生在冷凝器或过冷器中,当然可使循环的制冷能力和制冷系数增加,但对于回热循环来说伴随着高压液体制冷剂过冷的同时,将导致低温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升高,这样就很难判断由于系统中热循环的应用能否提高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对于使用不同制冷剂的制冷系统,采用回热循环后,它们所产生的效应也是不同的,这主要与制冷剂的特性有关。通过计算可知,对于目前常用的制冷剂来说,R502用回热循环其单位容积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均有提高;氨采用回热循环后单位容积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反而降低;R22则处于两者之间,试验显示,回热循环应用于R22制冷系统会导致单位容积制冷量和制冷系数略有下降,而膨胀阀前液体制冷剂每过冷1℃,单位质量制冷量净增大0.150左右,同时增加回热循环就要增加换热设备和相应的管路。回热循环的采用,除了具有提高制冷系统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外,还有消除有害过热的作用。在蒸发器中液体制冷剂吸热蒸发后形成的制冷剂蒸气处于饱和状态,当其在回气管路中流动时会吸收外界热量,使自己的温度升高,形成过热蒸气,从而使制冷机所消耗的功率增加,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降低,这就是所谓的有害过热。回热循环的采用不但使节流阀前的液体制冷剂达到过冷,还使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升高,减少了气体制冷剂与外界空气的温差,外界传入的热量大大减少,抑制了有害过热。采用同热循环使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大大提高,其排气温度也必然随之升高。为了防止氟利昂分解和润滑油大量碳化,有限度的控制压缩机回气过热度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吸气温度不允许超过15℃。
热导率和放热系数
氟利昂的热导率和放热系数都较小,这使制冷系统热变换效果下降。因此系统设备、管道多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金属铜制造,并对换热设备的盘管使用翅片强化挟热,而蒸发器多采用具有一定长度的蛇形盘管。
密度
氟利昂密度较大,这会造成系统中流动阻力增大,为降低阻力,只有扩大管径降低流速:对于蒸发面积较大的蒸发器,都制成多通路形式,在供艘管路使用液体分配器实现均匀供液。
微信公众号
销售微信